前言
ARMT?這個名號車長們可能不太熟悉,但如果說……一臺體積龐大、樣子奇怪、卻火力異常強大的M系V級中坦?
對對對,這就有印象了!說實話,ARMT于情于理都不應該呆在這個等級,它身為戰后試驗型坦克,本有更強大的實力——確切來說,是火力!
《坦克世界》中的ARMT,配有一門彈夾機制的76毫米炮,姑且算是“越級火力”,那現實中的ARMT又何如?它的火力若“還原歷史”,能放到什么等級?不瞞您,別說VIII,甚至是X等級,ARMT都能駕馭!
那行,多了不說少了不嘮,咱今天就來捋一捋ARMT的家史,和它隱藏的真正實力!
火力這一塊
坦克火力不夠強怎么辦?換炮唄!哎這炮可不是什么積木玩具想換就換,換炮那也得炮塔條件允許,那問題來了,要炮塔空間不允許,又非得增強火力,那怎么辦?
雖然你的火力比較松弛……好吧不玩梗了,直接快進到解決辦法:維持原炮塔構型不變,在炮塔上加裝火箭彈發射架!
M26“潘興”T99,兩側各加裝22發火箭發射/定向架。
更原始一些的設計:M17火箭發射車,基于75毫米炮謝爾曼。
相比常規身管火炮,當時新興的火箭原理射彈有諸多優勢:炮尾不需封閉,后座力低;多管定向架布置下有更快的連射速度,有必要情況下可以一電門射空余彈;口徑可以做得夠大,威力管夠。
但相應的,上述優點也有代價。定向架射速當然比炮管快,但準頭全靠多發覆蓋,一梭子下去能中一發就算贏;非封閉炮尾可以做到低甚至無后座力,但彈速要比常規炮彈慢至少一半;大口徑火箭彈當然美,不過再想想一頓亂射之后,三四個乘員要把這單發幾十公斤重的幾十發火箭彈挨個塞進定向架……這畫面不要太美好吧。
再說了,這些定向架和容納的火箭彈,可都是一股腦地堆在坦克炮塔兩側,甚至是炮塔頂,就不說重心太高容易翻車這事,對炮塔機械結構和受擊輪廓那是相當的不友好。
ARMT的原型,ARRL(自動連發火箭發射器)。
注意其底盤,極類似于M46系列。
那有沒有一種辦法,綜合火箭和傳統身管坦克的優點?
您好有的!咱要不這樣,這有個自動裝彈機,把它和火箭彈綜合一下,然后讓火箭彈從炮管而不是定向架里打出來,這樣既實現了精度和彈速提升,又能有相當射速,彈藥架還能收回炮塔甚至是車體內,這可不就解決了?
ARMT,或者說它的原型ARRL,就是這一想法的結晶。它裝備一門帶自動裝彈機的114毫米火箭彈發射器,能夠以不足0.3秒的間隔時間打出兩發火箭彈,常規連射以10發為標準,緊急情況可以連打20發,這一數字甚至不是發射器本身的限制,單純是因為自動裝彈機相連的電瓶只能走到這了。
要給裝彈機夠大的勁,ARRL的彈藥架可內藏63發火箭,全打出去毀天滅地那不是吹的。
ARRL的作戰想象圖,可以當成某種突擊坦克來用。
并非結局
ARRL的想法很不錯,它把傳統火箭炮裸露的定向/發射架挪到了車體內,實現了至少最低限度的裝甲保護,曲射時當火箭炮用當然沒問題;有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炮管放平,沖到前線扮演一臺強火力突擊坦克,對工事、裝甲車輛等目標傾瀉炸藥。
至于114毫米火箭彈的性能,這里就簡要提供一下數據比較:114毫米火箭彈通常攜帶2.0千克裝藥,作為對比,Y和M系通用的120毫米坦克炮(征服者、M103使用)高爆彈攜帶4.6千克裝藥;S系的D-10T在減少發射藥前提下,高爆彈能攜帶2.1千克裝藥,整體判斷下來114毫米火箭彈擁有類似100毫米高爆彈的威力,當然彈速和精準度均不如前者。
ARRL側剖視圖,這樣的結構注定承受不了太大后座力。
想象一下,一臺擁有300點左右單發損傷,0.2秒出頭短裝填的ARRL沖到對手側后方,接下來一口氣傾瀉10-20發火箭彈,這樣的猛烈火力即便有穿深限制也非一般坦克能扛下,更何況高級坦克大多放棄了沉重的全面防護,轉而在側后方布置兩位數厚度的裝甲……
好吧,這只是不切實際的想象,因為史實配置,打火箭彈的ARRL一樣未能走下繪圖板,若非博古通今的專利系統保存其資料,它恐怕還不能在互聯網時代被發掘出來重見天日。
在中亞的T-62坦克,簡單地加裝了3個來自直升機的火箭發射巢。
ARRL的設計自然精巧,但也太過復雜,對于應急所需的戰地改造而言根本無實現可能,因此在隨后的十幾年里,類似的改造嘗試又回到原點:
把航空火箭彈和它的發射器、發射巢簡單地焊上炮塔,外接電線拉進車體里,能跟隨炮塔轉動就算勝利。
稍微復雜點的設計會把火箭焊在炮管上,能跟著炮管隨動,但也就僅此而已,這些改造日后也未成為制式設計,僅有少量照片殘余。
這臺M60在炮管上焊接了2具70毫米火箭發射巢。
結語
本應在頂級房大殺四方的ARRL,因何種不得而知的考量,最終降級為ARMT,只能屈居在V等級分房,這不得不說是個缺憾:
像它這般奇形怪狀,卻又是史實坦克的選手,在當今《坦克世界》可以說是相當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