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城戰前必須充分偵察敵方防御布局,優先使用偵察機獲取炮塔位置、駐軍兵種構成及防空設施分布。情報分析應聚焦于識別敵方防御薄弱環節,通常遠程炮塔和防空設施是首要打擊目標,這些單位對進攻部隊威脅最大但自身防護較弱。根據偵察結果精確計算所需兵力配比,避免盲目堆砌單一兵種,重型坦克與攻城炮的比例建議維持在1:1.5,同時配置20%機動部隊應對突發狀況。攻城部隊需預留10%兵力作為戰術預備隊,用于填補戰線缺口或緊急撤退掩護。

攻城階段應采用分批次進攻策略,首輪以輕型坦克吸引炮塔火力,重型坦克集群在敵方火力間隔期突進至預設陣地。攻城炮部隊必須保持120碼以上安全距離,通過分段式推進逐步摧毀防御工事。當敵方使用喀秋莎火箭炮時,立即將坦克部隊調整為分散陣型,并派遣步兵單位切斷其彈藥補給線。空軍單位應在防空設施被摧毀后進場,轟炸機優先打擊敵方的資源倉庫和兵營,運輸機負責實時補充前線損耗。戰場指揮需設置3-4個備用集結點,防止主力部隊被炮火覆蓋。

戰前需儲備相當于部隊造價150%的備用資源,重點保障重型坦克和攻城炮的快速補充。建造隊列應預設3-4支滿編步兵和2支反坦克炮部隊作為應急單位。科技研發需側重提升攻城武器的破甲屬性和坦克的機動性,軍官技能優先選擇減少戰損的被動技能。戰場策略卡攜帶量不低于5張,以干擾射擊和攻城武器為核心,配合1-2張緊急撤退指令。

戰后處理階段占領城市后立即修建臨時防御工事,將30%兵力轉為駐防狀態。資源運輸采用分批轉移模式,首輪只運輸基礎資源的50%,避免因敵方反撲導致重大損失。被摧毀的防御設施按炮塔>空軍基地>資源點的順序優先重建,所有建筑修復工作需在部隊掩護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