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如何把握師幼互動的節奏
一、要把握好與幼兒互動的節奏,就要求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態體現兒童可能的興趣與需要,不要僅僅從“我想怎么教”來設計活動;同時,還要求教師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敏感地覺察到兒童真正的興趣、需要是什么,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活動目標以及步驟。
二、要把握好與兒童互動的節奏,要求教師給兒童時間和空間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條件,鼓勵支持兒童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想法。要允許兒童“犯錯誤”,不要急于用成人認為“正確的”方法或觀點去框住兒童的頭腦。
三、要把握好與兒童互動的節奏,要求教師把學習看作是一個發生在內部的、需要一定時間的漸進過程。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通過聽一次課就能全部掌握和理解教師所講的全部內容。成人可以通過“復習”來整理、幫助自己深化認識、然而,兒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樣做的。他們的理解發生在活動過程中,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重復。因此,不要指望兒童可以通過一次活動或一節課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經驗是多次實踐積累的產物,但實踐積累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
四、要把握好與兒童互動的節奏,要求教師像平時放慢走路和說話的速度以適應兒童走路、說話的速度一樣,以兒童“學”的速度為標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還要適應每個兒童的學習速度,因為不同的兒童,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師不要拽著兒童的手,生拉硬拽地強迫兒童跟著自己“跑”。
教師應該怎樣介入幼兒的游戲活動
因為游戲活動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無需受到“自己要與集體同步”的約束,能夠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愿的狀態下游戲。但我們教師現在最大困惑是:介入幼兒的活動做到即不干預太多又不錯失任何一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時機。那么,在游戲活動中我們教師應該如何適度的進行指導呢?以下是我在得領游戲活動中的幾種介入方法。 一、 當幼兒碰到困難選擇放棄時 如:有一次角色游戲時,計龍暉幼兒扮演點心店的師傅站在桌子旁邊燒。這時,顧浩軒說:“廚房間怎么沒有煤氣灶”,這可難住了計龍暉,眼看計龍暉因沒有煤氣灶而要停止游戲。這時,我走過去與他們共同想辦法,找了一個盒子代替了煤氣灶,使游戲順利的開展下去了。在這里我的適時介入解決了點心店沒有煤氣灶,而使游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的問題。用盒子代替煤氣灶不但使幼兒能夠繼續游戲的探索過程,讓幼兒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而且還使幼兒受到啟發后在游戲活動中尋找到其他的替代物來解決遇到的困難。在這以后,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確實學會了尋找替代物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如:雪碧瓶的底、上端做碗、鍋等。 二、 當玩了很長時間仍沒有達到要求時 如在生活區中穿彩珠,我的目的是讓幼兒探索排序的方法,重點是要求幼兒自己尋找出物體間的規律進行簡單的排序。好長一段時間幼兒探索的結果仍在AB、BA或隨意的排序,這時,我就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指導幼兒嘗試AAB、ABC的排序方法,這樣拓寬了幼兒探索途徑,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 三、 當幼兒發出求助時 如在開展服裝廠這一游戲時,第一次學做衣服,因為報紙又硬又脆,因此只有少數幾名幼兒有成品趙凱欣看著別人做了衣服,著急的皺起眉頭走過來說:“老師我不會做...”“那你來做裙子好嗎”凱欣點了點頭。等她坐下后我走過去坐在她的旁邊,拿起報紙邊做邊自言自語,這時凱欣也跟著我做了起來,做了一半我走開了,只是在一旁悄悄的觀察她的一舉一動,只見她非常小心的把皺紙一條一條地捏到報紙上。“老師你看,我的裙子做好了。”我情不自禁的為她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