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將的選擇直接影響通關效率和成功率。核心思路是根據劇本難度、地形特點及敵方陣容,搭配具備高輸出、強控制或特殊戰法的武將。通常優先考慮戰法傷害高、地形適應性強的武將,如太史慈、馬超、甘寧等,同時需結合套裝效果提升戰力。朱雀套裝適合爆發型武將,而驅虎或霸下套裝更適合生存能力要求較高的副本。武將的統御和勇武屬性需與副本需求匹配,例如山地地形優先選擇山地特攻武將,水域地形則需水域特攻武將支撐。

不同劇本對武將組合的要求差異較大。例如白門樓劇本因難度較低,可選用常規輸出陣容,如太史慈搭配黃忠快速清場;而官渡之戰等高難度副本則需更謹慎的陣容設計,通常需要馬超、許褚等高統御武將承擔前排壓力,同時搭配呂蒙或甘寧提供戰法支援。部分副本存在特殊機制,如需要攔截援軍或處理事件,需分配1-2名武將專職執行任務,其余武將集中突破主線。裝備方面,戰法裝優先分配給多段戰法武將,而防御裝更適合需要站場的坦克型武將。

武將的覺醒狀態和副將選擇同樣關鍵。覺醒武將如典韋、趙云在特定副本中表現突出,尤其是需要快速擊殺精英敵人的場景。副將通常選擇互補屬性的角色,例如高勇武將搭配高統副將提升生存能力,或為戰法將配備控制型副將延長輸出窗口。部分副本要求頻繁突進或借兵,需保留至少1名高機動武將應對突發情況。資源分配上,優先保證主力武將的裝備強化和技能等級,次要武將可適當降低培養優先級。

例如敵方戰法傷害過高時,可替換部分輸出武將為防御型武將;若副本時間緊張,則需犧牲部分生存能力換取更快的推進速度。武將的站位和出手順序也需優化,通常戰法將優先行動以削減敵方兵力,而高防御武將置于后排吸收殘余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