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圍墻是防御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建造需要結合地圖特性與資源分配進行規劃。木柵欄在黑暗時代即可建造,消耗木材且生命值較低,適合早期臨時封鎖隘口;石墻需進入封建時代后解鎖,消耗石材但防御力顯著提升,是中期防御的主力。建造時需優先封鎖資源區與主基地之間的狹窄通道,利用自然地形減少建材消耗,例如黑森林地圖的單一通道或阿拉伯地圖的懸崖邊緣。多層防御結構能有效應對攻城武器,建議在關鍵節點采用木柵欄、石墻與箭塔的復合布局。
黑暗時代可用房屋和磨坊構筑基礎防線,封建時代需快速升級并圍繞金礦、伐木場布置木柵欄,配合箭塔形成預警屏障。進入城堡時代后,應立即將木柵欄替換為石墻,并連接資源點形成菱形防御區。石材作為稀缺資源,需遵循三三制分配原則:30%用于城堡建造,30%預留帝王時代升級,剩余40%投入圍墻建設。編組6-8名村民分段建造可提升40%效率,之字形路徑規劃比直線節省8%-12%石材。
偵察騎兵需定期檢查城墻完整性,并在敵方可能集結區域外設置瞭望塔。若城墻被突破,應快速用預留村民修補,同時在破損處部署弩手與長矛兵混合編隊填補火力缺口。科技升級優先級為城墻建筑學(提升生命值)、化學(增強防御塔火力)和后勤學(優化近戰部隊輸出)。注意避免將城堡直接建在圍墻旁,以防被投石機集中摧毀,最佳位置是城鎮中心附近形成交叉火力網。
水域地圖需沿河流建造單側石墻,迫使敵方從特定方向進攻;高地地圖可利用懸崖邊緣建造城墻,使敵方遠程單位失去射程優勢;島嶼地圖則需在碼頭附近布置石墻防止登陸。城門應設計為雙層甕城結構,交叉路口采用T型防御工事,內側部署輕型投石車對抗敵方攻城武器。后期可預留缺口設置沖車陷阱,配合修道院網絡應對招降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