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鮑比·考迪克就盯上了《魔獸世界》,為此,他苦惱了一整年。
此時的動視公司已經靠著《使命召喚》等IP成為名副其實的游戲巨人,但一年割一茬的經營模式總不那么理想。身處科技前沿,又是“服務產業”,財務表現卻像種地一樣,非常尷尬。
反觀《魔獸世界》,持續穩定的月卡收入是全游戲行業前所未有的革命,常年混跡華爾街的考迪克深知資本市場有多喜歡訂閱付費。
考迪克想要吃下暴雪,獨霸《魔獸世界》,但暴雪的母公司維旺迪比他還精明。如果雙方合作,那維旺迪不惜添錢也要拿下新公司52%的股權。這意味著考迪克想靠《魔獸世界》掙錢,得先把動視這棵搖錢樹拱手讓人,自己當打工仔。
考迪克很糾結,直到他見到了暴雪CEO 兼創始人之一的麥克·莫漢。
倒不是后者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打動了考迪克,而是他給了考迪克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魔獸世界》國服。
在麥克·莫漢的口中,中國的游戲市場是西方資本的亂葬崗,無比猖獗的抄襲讓任何妄圖踏足的公司都鎩羽而歸,而《魔獸世界》是唯一的例外。
此前的一年,《魔獸世界》從中國市場掙了1.5億美元,玩家們在全國上下的網吧里數著分鐘給暴雪付錢。
中國這個1.2億玩家的藍海市場讓考迪克迷失,他幻想將《使命召喚》賣到中國的場景,他想要中國的玩家們為《吉他英雄》掏點卡錢。
最終,他屈服了,不惜將自己親手養大的動視賣給維旺迪,動視暴雪誕生了。
但由國服《魔獸世界》而起的風風雨雨,可不止這點……
“跨越黑暗之門”
如果你認為《魔獸世界》的國服代理,是一項穩賺不賠的買賣,那我得說,這是個大錯特錯的觀點。在2004年,這是一場豪賭。
代理網游在那時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傳奇》《魔力寶貝》等讓不少互聯網公司賺到第一桶金,但將《魔獸世界》這個最前沿的歐美系游戲引進國內,卻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早的國服《魔獸世界》點卡
一方面,暴雪對于代理商有著極高的要求,他們要親自采購頂尖的服務器設備,初始成本高昂;也幾乎不允許代理方修改任何游戲內容,必須原汁原味;相傳在分賬方面也比常規的項目更加嚴苛;另一方面,在市面上充滿日韓網游及其仿品的情況下,國內玩家能否接受如此“生猛”的歐美產品也相當難說,更不用大家普遍落后的硬件水平……
但第九城市選擇接下這場賭局,押注的正是《魔獸爭霸》IP在國內的影響力。這一決策,從項目負責人黃凌冬組建內容團隊時的選擇可見一斑。
負責《魔獸世界》本地化的骨干人物Ediart田健、劉吉磊、吳健等人并無供職于游戲公司的履歷,但他們均為暴雪游戲鐵桿粉絲,且小有成就。Ediart任漢化經理,他曾受奧美電子的邀請,用大二掛科和用21個通宵代價,完成了國內正版《魔獸爭霸3》的翻譯。
國服《魔獸世界》漢化經理 Ediart
最終,國服上線后風光無限,所有的顧慮都不再成為構成威脅……雖然只是暫時的。
視角來到暴雪這邊。
《魔獸世界》的“經典香草”時代,其更新的策略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它在生命周期的26個月中,小版本的更新有12個之多,和現在大半年一次的更新節奏相比要更加細水長流。
在艾澤拉斯的各處,暴雪留下了大量未建設完成的區域,有著未尚未啟用的副本入口、沒有緣由的精英地區,這些無一不是給日后更新預留的空白。
《魔獸世界》“無印版”的版本更新
而在游戲發售不久,暴雪內部發生了非常明顯的思路轉變,具體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但最終這些留白被擱置,所有的新內容被壓鑄成一款全新的資料片——《燃燒的遠征》(以下簡稱TBC)由此誕生。
作為經典的延續,TBC讓《魔獸世界》再次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奠定了資料片為主的更新模式。
在運營上,歐美的玩家需要付費購買資料片(相當于如今COD等游戲的更新換代)才能繼續艾澤拉斯的旅程,這顯然和國內玩家的消費習慣不相符,通過談判,最終國服玩家得以免去再重新購買資料片的花銷。
這對國服玩家來說無疑是好事,但暴雪和九城的合作,也是在此時開始出現了分歧。
“混亂之治”
和最近暴雪、網易的分手復合事件類似,九城和暴雪的分歧并無太多的官方消息證實細節,但從第三方報道、玩家猜測和旁敲側擊的跡象,我們可以窺探其中的秘密。
坊間流傳最多的緣由來源于更換服務器的矛盾,和九城的人員變動。
玩家對有關服務器方面的矛盾并非無稽之談,當后來的玩家在談起九城時代的運營時,服務器卡頓永遠是大家提出最多的一項集體回憶。
曾經由服務器質量產生的問題,現在看來甚至不可思議,像是飛艇突然消失,整船的人摔死;延遲極大,大到讀條幾秒鐘的Boss技能無法打斷等等……甚至有玩家調侃,九城一定是把以前運營《奇跡》時用的舊服務器都搬來運營《魔獸世界》了(但從技術角度來說可能性很?。?。
至于人員變動,在2006年這個資料片更替的節點上,拿下《魔獸世界》項目的副總裁孫濤離開九城, 上文提到的項目負責人黃凌冬被調離負責新的游戲項目,幾經波折后,于2010年加入騰訊,是后來《英雄聯盟》的中國總負責人,現任騰訊游戲副總裁。
出席《英雄聯盟》活動的黃凌冬
回到魔獸世界,2007年9月,國服TBC在遲到9個月后終于上線,相比于“無印”版《魔獸世界》的6個月滯后,國內外版本差距不降反增。這其中有審查與“河蟹”的相關因素,但我們或許也可以從中猜測出代理雙方合作的裂痕。
在國服TBC上線的一個月前,暴雪就已經公布了下一步資料片《巫妖王之怒》(以下簡稱WLK)的存在,相比于國外玩家“玩著TBC望著WLK”,國內玩家望著TBC,看WLK的亮相,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這個WLK更是讓代理更替的事件達到高潮。
我們先來馬后炮一下,這件事與其叫做“代理權爭奪事件”,不如直接叫“代理權更替事件”,因為從現在來看第九城市幾乎沒有任何勝算。
2008年4月,第九城市對外宣布已和暴雪方面達成代理國服WLK的協議,但真實性值得懷疑,因為在之后的9月份,各路報道傳出暴雪提高《魔獸世界》分成的消息,引得九城回應到:續簽 “正在談判”“應無懸念”,以及“網傳談判細節均為謠言”。
2008年4月,九城宣布續簽《魔獸世界》
同年9月九城承認“尚未敲定”
就在這兩個時間點之中,8月份時,網易和暴雪就了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星際爭霸2》及其配套聯網服務“戰網”將由網易引入中國,并成立合資公司為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在網易和暴雪雙方CEO的聯合發言下,九城那邊和媒體的纏斗就愈發狼狽不堪。
從外界來看,網易僅達成了《星際爭霸2》的合作,而彼時的戰網和現在的“暴雪游戲全家桶”不同,僅是服務《星際》《暗黑》等單機游戲的配套設施,因此在當時這項合作是否會影響到國服魔獸是一件并不明朗的事。
然而,戰網升級成后來的樣子,是在僅一年后的2009年,現在馬后炮的我們完全可以推斷,網易能夠接手《魔獸世界》在內部來說已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國服魔獸的九城時代從這里開始進入最后的倒計時。
最初版的《星際爭霸2》就像是“老款戰網上長了個游戲”,后來嘛……所有的游戲都“長”在戰網上了
之后就是一些為大家所熟知的事件了,次年4月,前腳九城剛否認代理更換的傳聞,后腳暴雪就正式宣布網易接替九城成為新的代理商。游戲停服、更換代理,網易上線遭遇文化部和出版總署“神仙打架”……直到2010年2月,所有事件結束,游戲才得以正常運營。
此時,國外正處于WLK戰爭的最高潮。面對涌入冰冠堡壘的玩家,巫妖王將勇士們無情地斬殺,化為自己的行尸,他嘲諷玩家的弱?。骸斑@悲慘的世界將會在我手中重鑄,我不想讓圣光最強大的勇士錯過這一切?!倍鴩婕胰栽谶b遠的外域,錯過了這場史詩。
在國服遭遇劫難的同時,我們文章開頭說到考迪克合并動視暴雪的事情發生了。在合并之后,動視暴雪一躍成為當時最大、最賺錢的游戲發行商。盡管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國服代理更替的事件,很難說沒有收到合并的影響。
自此,一個由動暴×網易的新體系從此誕生。
動視暴雪官網上的聯合聲明(內容為自動翻譯)
“冰封王座”
在《魔獸爭霸3:冰封王座》的最后,阿爾薩斯登上冰冠冰川,勤王諾森德的征戰讓他元氣大傷,他要歇息片刻,等待屬于自己的王權時代。在新體系下的《魔獸世界》也是如此。
由網易代理的《魔獸世界》終于步入正軌,但《魔獸世界》卻陷入了迷茫,冰封之下,王者歸來似乎遙遙無期。
雖然網易也搞出過機房空調故障、客戶端下載失敗等事件,但總的來說新的運營團隊讓體驗好了太多。2011年7月,隨著國服新資料片《大地的裂變》上線,國服和外服的版本差距重新回到半年,網易官方消息稱,審批耗時5個月,各項工作已經輕車熟路,后續的版本差距將會逐步縮小。
筆者在《大地的裂變》及《熊貓人之謎》時期購買過的實體點卡
終于,在2012年《熊貓人之謎》上線時,國服終于做到了與國際同步更新,魔獸玩家長達8年的夙愿得以滿足。為此,網易和暴雪還特地在八達嶺長城舉辦了盛大的上線慶典,當長城上投下魔獸世界的LOGO時,也正式意味著中國玩家,不再是那個被遺忘的邊緣群體。
就在網易的運營逐漸贏得玩家的贊賞之時,暴雪的助攻也給國服扎下又一針強心劑,《熊貓人之謎》中海量的中國元素,給了本地化團隊們一個狠狠秀肌肉的機會。
“治國安邦懲奸惡,道法自然除心魔,戰未休而禍不息,吾輩何以為戰?”
光是開場的CG就堪稱游戲本地化最佳典范,時至今日依舊作為優秀案例鼓勵著相關領域的從業者。包括后續在暴雪其他游戲產品上的優質本地化,也獲得了玩家們的一致好評。甚至在兩年之后,網易宣布價格《魔獸世界》漲價都并沒有引起玩家的反對,“該讓網易掙點錢了”的論調反倒占據主流。(注:《魔獸世界》國服的價格從2005年開服至此次漲價前,均為0.45元/小時,漲價后為0.67元/小時。)
國服形勢尚佳,但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卻并非如此。
自《大地的裂變》以來,《魔獸世界》在全球的影響力開始下滑,訂閱人數在剛剛發售的時候短暫地沖上了前所未有的1200萬,之后便難以再現輝煌。
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魔獸世界》終究還是穩坐在MMORPG的王座上,前赴后繼的“魔獸殺手”最終都尸骨寒涼,只是隨著MOBA游戲和Free to Play的興起,整個MMORPG都在衰退,《魔獸世界》的王座也不似曾經輝煌。
從客觀上講,在《大地的裂變》和《熊貓人之謎》兩個資料片中,《魔獸世界》完成了許多至關重要的升級,大幅優化了新手玩家的前期體驗;填補了舊世界的諸多空白;重構游戲的底層代碼,逐步引入跨服/位面服務、彈性人數副本、hotfix等等。
每當有在線補丁推送,《魔獸世界》的官方網站就會貼出這個快跑著送信的地精圖片,示意Hotfix技術的快捷迅速
這些優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雙刃劍,不少玩家抱怨游戲開始因此變得快餐化,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少,大家形同陌路。甚至時至今日都有人認為這就是《魔獸世界》自甘墮落的開始。
在這兩個版本的成敗交匯之下,暴雪仍然希望下一個資料片能夠一轉頹勢,他們寄希望于平行宇宙中的“德拉諾七雄”,想要通過前所未有的內容量和人物群像,再度構建一個宏大的戰火世界,資料片《德拉諾之王》帶著前所未有的期待和野心誕生,背水一戰,就是它的意義。
“獸人永不為奴!”
然而,《德拉諾之王》卻成了評價最低的《魔獸世界》資料片。內容量少得可憐,整個版本僅有兩次后續更新,3個團隊副本。許多玩家在后來對比分析表示,暴雪在制作時相當倉促,不得不刪減游戲規模,導致實際內容和宣傳不匹配,明顯是哪里出了問題……
《德拉諾之王》版本的刪減地圖對比(左為暴雪嘉年華版地圖,右為最終地圖)
事實上,在《德拉諾之王》上線之前,暴雪恰恰再一次經歷了巨大的財務變動。2013年,動視暴雪宣布從維旺迪購回股份,也就是“贖身”,再度成為一個“獨立運營”的公司。只不過這個獨立,是財務意義上的,也就是由鮑比·考迪克擔任CEO的那種“獨立”。
由于事件距離今天不算遙遠,出于各方保密的需要,我們很難找到來自當事人之口的直接資料,但外界猜測購回股份造成的巨大財務壓力,是《德拉諾之王》著急上架,縮減規模的罪魁禍首。
在“贖身”的交易中,動視暴雪需要支付給維旺迪約58.3億美元
不僅如此,在2013年,號稱暴雪最高機密,次世代的MMORPG,《魔獸世界》的繼任者“泰坦”項目,也遇到了困難。我們或許可以猜測,此時暴雪從建立以來所謂的“自主運營”從這時開始受到威脅,創作者的話語權在日益減少。這件事甚至間接造成了《魔獸世界》創意總監克里斯·梅森的退休。
克里斯·梅森,《魔獸世界》等諸多暴雪游戲的創意總監
好在《魔獸世界》挺過來了。
在《德拉諾之王》之后,《魔獸世界》迎來了極為大刀闊斧的改革。如果說《大地的裂變》帶來的種種新技術第一次劃分了《魔獸世界》的時代,那么新資料片《軍團再臨》就是再一次劃分,讓《魔獸世界》步入了現代。
傳聞中,《軍團再臨》有《暗黑破壞神3》團隊的參與協助,在戰斗、養成玩法方面大幅度革新,自2004年以來就沒什么大改動的技能效果終于全面更替,極佳的打擊感向著更現代的標準看齊。世界任務系統、職業大廳等設計,是大幅度優化后的日常和要塞,在所有玩法中回歸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地位。
《魔獸世界:軍團再臨》
《軍團再臨》可以說是重塑了《魔獸世界》,尤其是5人本史詩鑰石模式,更是成為了日后游戲中最為重要的玩法之一。而一直被詬病的快餐化爭論終于迎來了盡頭——因為整個互聯網都在向著短平快發展,玩家需要這種快餐化,大家喜歡《軍團再臨》在快餐和繁雜中間找到的平衡。
改革的效果立竿見影,此時的游戲迎來了大批的新鮮血液和新玩法的忠實擁躉。
一切都在逐漸向好,可《魔獸世界》自此開始不再放出玩家人數,究竟商業成績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
“艾澤拉斯的風暴”
就在《軍團再臨》的玩法讓《魔獸世界》如沐春風之時,誰也沒有想到在劇情上的雷,終于要在此刻引爆。
或許你還記得2018年暴雪嘉年華上的紅衣光頭小哥對《暗黑破壞神:不朽》的暴擊,和那句“你們都沒有手機嗎?”然而,類似的事情早在2010年的《魔獸世界》環節就發生過一次。
在《大地的裂變》發布前,2010年的暴雪嘉年華的設計師問答環節,一個同樣身著紅衣的玩家向臺上詢問游戲角色弗斯塔德的下落,設計師們面面相覷,他們以為這個角色已經戰死沙場,但事實上沒有任何資料能證明他已經陣亡。
后來,這個“小問題”在游戲中得到了修復,可《魔獸世界》極度龐大的世界設定和跨越16年的時間跨度反倒成了一個隱患。正如《大地的裂變》的最終Boss死亡之翼熱度并不及此前的巫妖王,因為他的上一次亮相,還是《魔獸爭霸2的年代。
死亡之翼
《魔獸世界》需要尋找一個“重量級”的最終Boss似乎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自《巫妖王之怒》起,用知名角色撐起資料片賣點的做法就一直沿用下去,一直影響到《軍團再臨》。
終于,在《軍團再臨》之后,后續兩部資料片引發了數起風波:投石車燒樹;貝恩·血蹄呆坐好幾個版本沒有戲份;部落首領再次成反派等等。所有的劇情連貫起來,看著就像設計師在不斷地為制造“噱頭”而預設橋段,再用缺少邏輯的劇本銜接。
暴雪花了很久才圓回來為什么希爾瓦娜斯要燒泰達希爾
這種為了商業目的而不顧一切的做法,引起了許多玩家的反感。甚至到了后來,喜歡考據劇情的玩家們,開始放棄梳理其中的關系和原因,將矛頭指向設計師內部的“黨爭”,試圖用那兩年頻發的人事調動來解釋劇情。
直到2022年的《巨龍崛起》,在連續三個資料片的陰謀全部終結之后,五色巨龍開啟了另一個新篇章,劇本上曠日持久的“發癲”終于到此為止,甚至有評價稱,這是自《熊貓人之謎》以來評價最好的資料片。
然而,暴雪和網易的分手,讓國服玩家再次與之失之交臂。
“一個世界在等待”
暴雪和網易分手的事情,我想不用我在此多說,但無論如何,玩家仍是最后的受害者。
面貌煥新的《巨龍時代》僅開了一個多月就迎來關閉,而在《巫妖王之怒》的懷舊服中,玩家們再一次停在了團隊副本“奧杜爾”之前——2010年,網易為了追趕版本,跳過了這個版本,這也是國服唯一一個跳過的團隊副本。
在這分手的一年里,暴雪也因為微軟的收購而發生了不少變化。對于《魔獸世界》來說,曾經的克里斯·梅森的回歸無疑是最大的消息,自《魔獸爭霸2》起,他就負責了整個虛構宇宙的設定和故事的撰寫,現在,這個一手締造了艾澤拉斯的人再度歸來,《魔獸世界》的曙光近在眼前。
回歸的克里斯·梅森
在克里斯·梅森宣布回歸一年后,2023年的暴雪嘉年華上,暴雪公布了“世界之魂傳說”,由接下來的三部資料片《地心之戰》《至暗之夜》《最后的泰坦》組成。一如既往,《地心之戰》中玩家將探尋新的大陸,和不同的新種族來往,更重要的是的,這個全新的篇章之中,曾經那些角色在闊別多年之后,又會迎來怎樣的變化。CG影片中安度因、薩爾的全新形象,預示著《魔獸世界》將會步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新階段。
在一篇2008年的采訪中,梅森曾回顧自己的年輕時代,在加入暴雪之前,他組樂隊,四處唱歌,在熟人的推薦下進入了暴雪做動畫師,他會畫畫,但從未真的做過職業的動畫師,不過這并不影響他出色地完成工作。直到《魔獸爭霸2》開發之前,他自己寫了一些世界設定,寫了一些故事,在拿給上司看之后,對方立刻給了他設計師的工作,從此成為《魔獸爭霸》系列的主心骨,一直做到2016年。
對于梅森來說,從“泰坦”的失利,到離開暴雪,到再度回歸,恰似《魔獸世界》的歷程,或許他將自己親手塑造的薩爾選為主角時,新資料片就注定如同薩爾的人生軌跡一般浮沉起落,看著這個世界在經歷了如此多的風雨,看到被委以重任的后輩走入歧途之后,如何重新面對自己,如何重拾過去。我想,對于一路相伴而來的玩家們來說,它承載著一個“交待”吧。
后記
回望暴雪與國服魔獸過往的點滴,你總是能從艾澤拉斯的故事里看到《魔獸世界》無與倫比的韌性。大概這顆星球上只有這款游戲,能從世紀之初開始,經歷兩次代理更換,和制作公司內部的連年動蕩后,延續到今天,并用當下早已落后的畫面表現牢牢拉住全球數百萬玩家。
不管是懷舊服還是正式服玩家,艾澤拉斯之魂都讓他們多了一個世界。
而如今,這個世界回來了。
“前進吧勇士,愿風指引你的道路?!?/p>